1、
内存管理机制:Linux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,通过分页和分段机制实现内存保护和地址转换。
基本组成:包括进程管理、内存管理、文件系统、设备驱动和网络功能等核心组件。
2、Linux内核启动
BIOS启动阶段:计算机加电后,BIOS完成硬件自检和初始化,加载引导程序到内存。
实模式设置阶段:引导程序加载Linux内核,并进入实模式进行初步设置。
保护模式启动阶段:内核切换到保护模式,开始执行内核代码。
内核启动:执行start_kernel函数,初始化各种内核子系统。
3、进程
进程表示:每个进程由任务结构体(task_struct)表示,包含进程状态、堆栈信息等。
进程关系:进程之间通过父子关系组织,形成进程树。
进程复制:通过fork系统调用创建新进程,复制父进程资源。
新进程启动:exec系列系统调用用于加载新程序。
进程切换:上下文切换涉及保存当前进程状态和恢复下一个进程状态。
进程退出:通过exit或return语句结束进程。
4、进程地址空间
虚拟地址空间: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,通过MMU实现地址映射。
线性区:用于描述连续的内存区域,简化内存管理。
5、进程调度
数据结构:包括进程控制块、就绪队列等。
进程优先级:决定进程获取CPU的时间片长短。
CFS调度器:完全公平调度器,保证长时间运行的进程不会独占CPU。
实时调度类:为需要严格时间响应的任务提供优先级调度。
6、内存管理
内存管理框架:Linux使用虚拟内存技术,支持物理内存和交换空间的管理。
内存管理初始化:内核启动时初始化内存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。
伙伴算法:用于分配和回收连续物理页面。
slab分配器:高效管理小对象缓存。
slub分配器:优化大对象和小对象内存分配。
7、进程间通信
管道:用于进程间数据传输的FIFO机制。
FIFO:命名管道,允许不相关进程间的通信。
System V IPC:包括消息队列、共享内存和信号量。
信号:用于通知进程特定事件的发生。
8、系统调用
系统调用简介:用户态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服务。
系统调用实现:通过软中断机制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。
参数传递:通过寄存器或栈传递系统调用参数。
异常表:处理系统调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。
9、内核同步
原子操作:保证在多处理器环境下对共享数据的原子访问。
自旋锁:忙等待锁,适用于短时间锁定。
读写自旋锁:区分读锁和写锁,提高并发性能。
信号量:用于实现P/V操作,控制多个进程对资源的访问。
RCU机制:读-复制更新机制,减少锁竞争。
屏障:同步多个处理器上的数据和操作。
互斥量:提供互斥访问的资源锁。
10、设备驱动程序
I/O体系结构:定义了设备驱动与内核其他部分的接口。
设备文件:每个设备对应一个特殊文件,用户通过文件操作与设备交互。
字符设备注册:注册字符设备的读写操作函数。
块设备操作:处理磁盘等块设备的I/O请求。
资源分配:管理设备使用的中断号和I/O端口。
11、中断
中断处理与中断描述符:中断是硬件发出的信号,触发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。
中断初始化:设置中断处理函数和优先级。
中断处理:保存现场,执行中断服务例程,恢复现场。
软中断和工作队列:延迟执行非紧急任务,避免长时间中断服务。
12、时钟
低分辨率定时器:用于周期性任务调度。
通用时钟框架:支持多种定时器类型。
高分辨率定时器:提供微秒级计时功能。
时钟中断处理:定期更新系统时间,触发定时器事件。
软件定时器:用户态程序使用的定时功能。
13、文件系统
虚拟文件系统管理:提供统一的文件操作接口。
通用文件模型:描述文件和目录的结构。
文件类型:普通文件、目录文件、链接等。
虚拟文件系统处理:实现文件的打开、关闭、读写等操作。
proc文件系统:内核信息的接口,用户可通过它查看内核状态。
sysfs文件系统:提供设备和驱动的信息。
14、ext文件系统
简介:ext文件系统是Linux的标准文件系统之一。
物理结构:描述数据在磁盘上的布局。
数据结构:定义超级块、inode和数据块等。
操作:文件的创建、删除、读写等操作。
磁盘空间管理:分配和回收磁盘空间。
15、内核模块
模块实现:内核模块是可以动态加载和卸载的代码块。
添加与移除:insmod和rmmod命令用于加载和卸载模块。
自动加载:系统启动时根据配置文件自动加载必要的模块。
《Linux内核精析》是一本全面介绍Linux内核的书籍,适合作为教学参考书或自学教材。
以上内容就是解答有关Linux内核精析的详细内容了,我相信这篇文章可以为您解决一些疑惑,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反馈,谢谢阅读。
本文来源于互联网,如若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9969.net/63904.html